承安举着那根断掉的木尺跑来时,我正蹲在田头核对昨日的进度板。阳光斜照在石子标记的凹槽里,映出三组轮岗的完成轨迹。他把断尺往我手里一塞:“娘,新尺子又断了!李木叔说木头不经踩。”
我接过断口,指尖摩挲。裂痕整齐,是被重物碾过所致。昨日刚立起的进度板边框也歪了半寸,显然是有人急着交接任务,踩塌了临时插下的竹签边界。工具不耐用,标记易毁,再精细的流程也会在执行中走样。
我站起身,走向临时棚屋。系统界面在脑中展开,能量值显示为175点。上一章“灵巧增益”带来的积累已到临界,但距离“灵巧管理模板”的激活还差25点,且必须完成两项团队协作任务——全流程闭环记录、轮岗交接无误差。眼下这两道坎,都卡在工具与数据的衔接上。
调出高级农具坊,我翻看可兑换物品。耐久标记桩,消耗60能量值;智能记录手环(初级),消耗90能量值。两项合计150,尚有盈余。我当即确认兑换。
片刻后,两道微光自系统空间落下。六根银灰色的合金桩静静立在桌角,表面刻有编号与二维码状纹路;五只墨绿手环整齐排列,触控区泛着暗光。我拿起一只戴在腕上,轻点一下,界面弹出:“绑定成功。支持地块登记、作业录入、异常上报。”
清晨的风掠过试验田,我把林婶和李木召集到棚前。
“从今日起,地块边界改用这个。”我将一根合金桩插入土中,稳如磐石,“踩不塌,泡不烂,三年内无需更换。”
众人围上来,林婶伸手摸了摸桩体:“这铁疙瘩,比咱家灶台还结实。”
我又分发手环,逐一演示操作:整地完成,轻点“确认”;施肥量输入数字;巡查发现虫害,勾选对应选项并拍照上传。数据实时同步至系统后台,任务卡自动更新状态。
“以后交接,不再靠嘴说。”我看着李木,“你组昨天漏传一次灌溉记录,系统没收到,算未闭环。”
他挠头:“那会儿雨来了,急着收棚,忘了点。”
“现在不会了。”我把手环递给他,“湿手也能触控,只要戴着手环,走到哪块地,一碰就录。”
第一项任务启动:三组地块全流程闭环记录。
辰时三刻,整地组在A-7区完成翻土。组长按下记录键,系统提示音响起:【A-7整地完成,耗时1.2人日,土壤松软度达标】。栽种组随即进场,插秧完毕后再次录入。管护组傍晚巡查,记录叶片状态与虫情指数。一夜过去,系统确认:第一组闭环达成。
第二项任务更难:轮岗交接无误差。
次日午前,B-3区管护组提前收工,下一组却迟迟未到。我调出手环数据,发现交接人未在指定地块完成签到。系统判定为“流程中断”。
“不是到了吗?”那人辩解,“我就在田埂上等的。”
“系统认的是位置信号。”我指着界面,“你离桩体差三步,没进感应区。”
当天下午,我在每根标记桩周围划出半径一尺的白圈,规定交接必须站圈内完成双人确认。第三次尝试,两组数据无缝对接,系统弹出提示:【团队协作任务全部完成。】
紧接着,能量值因超额完成效率目标,追加奖励28点,总额达203。界面震动,金色边框缓缓浮现——“灵巧管理模板”激活!
所有任务卡自动归类,按优先级排序,进度条实时跳动。系统新增预警功能:某地块若超过48小时未巡查,手环将震动提醒;施肥过量或间隔不当,立即推送修正方案。
我刚松一口气,新的提示浮现:【“高效协同”成就达成,奖励“空间扩展协议(初级)”解锁。】
空气仿佛凝了一瞬。
我点开协议说明。文字滚动而出:“允许在现有土地基础上进行垂直分层种植,支持三层结构布局。建议搭配‘生态循环引擎’实现养分闭环。”
“空间扩展?”林婶凑过来,“啥意思?地还能往上长?”
“不是地,是种植层次。”我调出系统模拟界面,“稻子在下,藤蔓在中,花在上,一层一层种。”
“那不打架?”李木皱眉,“上面遮光,下面咋活?”
我没有答,而是设定参数:上层七彩玫瑰,搭设缓升支架,每日光照6小时,系统自动计算最佳倾斜角度;中层安神藤,喜阴,依附支架横向延展,不争主光;下层灵穗稻,耐弱光,利用反射光生长,根系分布错开上层。
模拟运行十秒,结果跳出:单位面积预估产出提升41%,光照利用率提高28%,水分蒸发减少19%。
我把数据念出来。
林婶倒吸一口气:“一层地,当三层用?”
“前提是结构精准。”我指着模拟图,“支架高度、间距、倾斜角,差一寸都不行。”
“那得多少木头?”
“不用木头。”我取出系统刚配送的材料包——轻质合金支架组件,可拆卸拼接,抗风等级三级,寿命五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