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顽固连女武神都害怕,更何况希芙这个更加颠覆的存在。
沃斯塔格或许会理解自己,但那又有什么用?
她注定回不去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希芙就没打算回去!
回去干什么?
她已经自由了!
神性的升华,让希芙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她的确是阿斯加德的神,但从没有人说过,自己必须呆在阿斯加德啊!
她要出去走走!
既然如此,何必回应。、
那只会给双方都带来烦恼。
啦擦!
控制中枢之上,隐秘的锁链清脆的裂开。
希芙解开了控制协议!
“成了!!!”
希芙高声喊道!
格尔眼前一亮,接着一个瞬移出现在了希芙身边。
“我们可以走了么?!!”
格尔已经等不及了!
“当然!”
希芙笑着说道。
她的笑容让沃斯塔格感觉陌生。
是那么的肆意,那么的放松,那么的……开心!
这一刻,沃斯塔格突然觉得,自己从来没真正的了解过自己的这个孩子……沃斯塔格把托尔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孩子。
这样说很是僭越。
但沃斯塔格的确是这么想的。
沃斯塔格有很多孩子……这一点,在阿斯加德也是传奇。
老实说,阿斯加德人的生育率并不怎么样。
在古老的部落时代还好,为了生存下去,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尽力的留下多的后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种群继续繁衍下去!
没办法,在部落时代,孩子可是实打实的生产资料。
阿斯加德部落时代的具体情景我们当代人很难描述,但这些东西一样可以套用在地球上。
在地球很多欠发达地区,12岁的放牛娃能顶半个劳动力,女孩15岁嫁人能收彩礼,多生个孩子就多份“风险对冲“。在战乱频发的南苏丹,孩子更是“人肉盾牌“——部落冲突时,谁家人多谁说话硬气。但这里有个灵魂拷问:当机械化农业取代人力,当社会保障网兜住养老,当教育投入变成无底洞,孩子从“资产“变“负债“,发达国家的人凭啥还要生?
这就是有名的生育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认为,个体是否购买商品和购买数量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获得商品的收益,同时也取决于该商品与其他可提供商品的价格和收益的比较。人们的生育决策,也会经历这样的理性选择过程,人们在进行生育决策时,也会计算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决定是否要生育孩子以及生育孩子的数量。因此,有诸多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生育决策,发展出一系列生育的经济学理论。
莱本斯坦是微观人口经济学的开创者,他首先将经济学概念和经济学理论引入了生育的研究中,建立了生育的微观经济学模型,构建了“孩子的成本-效用理论”,为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道路。他认为孩子的成本是指家庭花费在抚育和教育孩子上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怀孕及分娩费用、孩子的衣食住行费用、接受教育及医疗费用、文化娱乐费用以及补贴给孩子的婚姻支持费用等。
在孩子成本-效用的分析基础上,莱本斯坦通过分析边际孩子效用,构建了“边际孩子合理选择模型”。边际孩子效用是指父母生育的最后一个孩子的效用,孩子的边际效用遵循一般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同的家庭会根据孩子所带来的效用与成本来选择是否要生孩子以及生多少个孩子。
经济学家贝克尔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把消费行为理论应用到家庭生育决策中,分析家庭对孩子的需求,创建了家庭经济学理论。他认为,不同于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孩子是家庭生产的家庭品。家庭的生育决策取决于孩子的净成本,当净成本大于0的时候,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心理效用,此时孩子相当于耐用消费品;而当净成本小于0的时候,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收获现金收益,此时孩子相当于耐用生产品。影响孩子价格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孩子为家庭提供的贡献越大,养育孩子的成本越低,从而孩子数量的相对价格越低,对孩子数量的需求相应越大;第二,养育孩子所需的物价(如服装、食品、房产等)越低,养育孩子的成本越低,孩子的相对价格降低,对孩子的需求越高;第三,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高,孩子的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
之后,他们构建了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认为孩子的质量是指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不包括孩子的道德品质。高质量的孩子可以为父母带来更多的收益和更大的心理满足,提供较多的效用。将孩子的成本分为数量成本和质量成本,数量成本是花在孩子身上的与孩子质量无关的物力和人力,也称为“固定成本”,它包含了从怀孕开始母亲的机会成本、风险承担成本、分娩成本、孩子的消费成本等。孩子的质量成本是指花费在孩子身上与数量无关的物力和人力成本,这部分是可变的,也称为“可变成本”,包括孩子的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培训费用以及父母为提高孩子质量损失的机会成本等。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与消费者理论相结合,将孩子的数量和质量看成是两种替代商品,所以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当一个家庭的收入提高后,他们会在孩子的数量和孩子的质量方面加大投入,但孩子的数量弹性比孩子的质量弹性要小,因此对质量需求的增长快于对数量的需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