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之诺
勒拿河,这条西伯利亚的巨川,在凛冽的寒风中咆哮着,裹挟着浮冰与雪粒,撞击着坚硬的河岸。河谷两侧,是连绵起伏、被冰雪覆盖的苍茫山峦,它们沉默地矗立着,仿佛亘古以来就在这里,见证着无数个严酷冬季的轮回。这里是北纬六十度以北的世界,是被大多数人视为生命禁区的苦寒之地。然而,就在这片被冰封的土地上,一个来自遥远东方大夏王朝的女子,正带领着一群同样坚韧的人们,试图用双手和智慧,播撒下文明的火种。
她叫春桃。
名字里带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人却有着塞北胡杨般的坚韧。作为大夏王朝“北境开拓计划”的先遣队队长,春桃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朝廷的期望,更是一群开拓者对未来的憧憬。她们的队伍,是一支奇特的混合体: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有识字的文书女兵,有擅长木工、泥水的工匠,甚至还有几位对草药略知一二的医女。她们告别了温暖的家园,跨越了万水千山,最终抵达了这片传说中“连雄鹰都不愿飞过”的土地。
最初的日子是极其艰难的。狂风像刀子一样切割着帐篷,雪片无孔不入,夜晚的温度骤降至零下三四十度,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霜。燃料是最大的问题,她们只能砍伐河谷边缘稀疏的耐寒灌木,聊胜于无。食物也需要精打细算,带来的干粮和腌肉要支撑到可能的收获时节,这几乎是一个不敢深思的奢望。
营地的建设在风雪中缓慢而坚定地推进着。男人们挥舞着斧头和铁锹,在冻土层上艰难地挖掘地基,女人们则负责搭建帐篷、处理食物、看护火种。春桃几乎没有片刻休息,她要统筹规划,要安抚人心,要时刻警惕着暴风雪和可能出现的野兽。她的脸庞被寒风吹得通红,手上布满了冻疮和裂口,但那双眼睛,却像寒夜里的星辰,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在最初的混乱和生存压力稍稍缓解之后,春桃知道,真正的考验,也是她们此行的核心使命——农业试验,必须立刻开始。没有粮食,一切的坚守都将是空谈。这片土地能否养活人?带来的种子能否在这里生根发芽?这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一章:地窖育苗:生命的第一缕微光**
“最关键的,还是种子试验。”春桃在一次全队会议上,语气凝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咱们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看风景,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证明大夏的儿女,能在任何土地上扎根。”
负责农业试验的,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王老栓,一个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庄稼汉。他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对节气、土壤、种子有着近乎本能的直觉。但面对西伯利亚的冻土,王老栓心里也直打鼓。“春桃队长,”他抽着旱烟,眉头紧锁,“这鬼地方,土都冻得像石头,天寒地冻的,种子怕是……”
“王大爷,我知道难。”春桃打断他,目光坚定,“正因为难,才要试。不试,咱们怎么知道不行?朝廷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探索这里的可能性。”
她们的试验场,选在了几个深埋地下、相对温暖的地窖里。这是春桃根据北方地窖储菜的经验想出的办法。男人们花了极大的力气,在背风的山坡下挖掘了三个深度近三米的地窖,内部用石块和泥土夯实,顶部覆盖厚厚的土层和茅草,只留下一个小小的通风口和进出口,用厚重的木板盖严。地窖内部,温度比地面上要高出十多度,虽然依旧寒冷,但至少避免了直接的风雪侵袭。
在王老栓的指导下,女兵们用带来的细沙土、腐熟的(虽然数量极少)有机肥和木炭灰混合,小心翼翼地在地窖里搭建了简易的育苗床。她们将带来的各种作物种子,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和播种。
种子的种类不算多,但每一种都寄托着希望:有大夏北方常见的春麦,这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有耐寒的燕麦,据说能在贫瘠土地上生长;有富含淀粉、易于储存的豌豆;还有少量作为备份、同样耐寒的粟米。而在这些种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被称为“土豆”的新作物。
土豆,是大夏近年来才从遥远的西域辗转引进的新奇物种。它其貌不扬,疙疙瘩瘩的块茎埋在土里,不像麦子那样金黄诱人。但据说,它产量高,适应性极强,不择土壤,甚至在贫瘠的山区也能有收获。朝廷对这种新作物寄予厚望,特意给先遣队拨了一小袋种薯,希望能在这片极端环境下测试它的极限。王老栓一开始对这“土疙瘩”并不看好,但春桃却直觉地认为,这或许是她们最大的希望。
播种开始了。王老栓戴着老花镜,仔细地挑选着每一粒种子,确保它们饱满无病。春麦和燕麦的种子被均匀地撒在育苗床上,覆盖上一层薄土;豌豆则需要稍微深一些的覆土;粟米的种子最小,播种时格外小心。至于土豆,则是将那些健康的小种薯切成块,每块保证有一两个芽眼,然后埋进湿润的沙土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