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叶希带着乔妹和春生 还有丁园园去看厂房和地。
两三个小时下来都没有遇到合适的,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者漫天要价,找一个合适的两百平左右的厂房太难了。
临近晚饭前,叶希让三人先回去,她则去了一家商行,在里面买了一卷微型胶卷。
生物战略部署计划书和那些信件体积过大,很容易被搜查,用胶卷底片传递更为稳妥。
计划书实物是倭国人的罪证,容不得半点马虎。
不是绝对安全,她是不会轻易交出去的。
胶圈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卤化银”的感光特性。
不借助相机就将影片留在胶卷上,对于高科技手环来说,轻而易举。
叶希回到豆腐坊,只见张云娘正在大门口指挥,大门左右两边,春生和铁柱正在取牌匾。
毛蛋带着三四个小伙伴在下面接。
张云娘提醒:“大家都小心点,别被砸了。”
叶希走近,不解:“云姨,你这是?”
张云娘看看叶希,又看看牌匾,语重心长道:“既然这不做豆腐了,这块匾就不适合再挂着了,客人误会就不好了。”
顿了顿,又用商量的语气说道,“我去木匠那里定了一个新牌匾,加急单,明天下午就能做好,那时再挂上,咱们买挂炮竹热闹一下吧?”
叶希刚想开口提醒厂子是要搬迁的,不必多此一举了,张云娘就又补充道:“我知道咱们要租厂房,这个地方太小了运作不开,但租厂房也需要一些时日不是,新牌匾能挂多久是多久吧!”
不然,大门上看着空落落的,不习惯。
另外,她也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小龙香皂厂,是从这里开始的。
让这两个月来,所有看她笑话、嘲笑她这是难民收容所的人都闭嘴!
叶希点头:“行,云姨,都按照你的意思来吧。”
春生带着人动作小心翼翼地将牌匾搬回院子。
两人也跟着回院子。
张云娘边走边说:“对了,叶小哥,有件事和你说一下。”
“什么?”
“路遥找到她身世了。”
叶希诧异:“身世?”
这么灵的吗?
愿望刚许完,才过去一个下午,这就实现了?
“就是李红梅,她见了路遥,说是和她在夫家的一张照片全家福上见到的小姑子长得一模一样。”
“说她丈夫那里也有一张全家福。”
“当年她家小姑子十五岁就被拐子拐走了,她公婆牵挂了近二十年。”
“我看八成就是了。”
张云娘肯定道。
叶希说:“这是好事。”
院子里,路遥和李红梅正在井边洗菜,都一言不发,不过两人眼睛都是红红的。
张云娘已经让人去通知李红梅丈夫了。
叶希回屋,调出拍摄的地下生物实验室的视频,截取一些重要画面。
她用手机拍下生物战略部署计划书和那些信件,传输给手环。
然后编写程序,再打开手环防护罩,裹住胶卷,透明的防护罩瞬间变成黑色。
里面发生什么叶希并不清楚。
十秒后,手环显示屏提醒:【已完成】
防护罩打开,胶卷依旧是一圈,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屠夫送的一斤猪肉被做成了肉粥,每个人都能吃到肉碎。
杨不悔和狗剩在饭前赶了回来,第一批竹子以九分钱的价格买了一百根,农户用牛车上门送货。
直到饭后,李红梅的丈夫也没来接人。
她一脸茫然地看着大门口。
路遥从一开始的期待变得失落。
叶希出钱买原料做的药皂已经全部卖光,大概一百块,自然都是归她的。
大家一起投资的钱做的香皂才会归到公中。
不过叶希还是每人又给了一块钱做辛苦费。
小伙伴们已经习惯了忙碌,饭后又着手将竹子削成竹筒。
叶希打了一声招呼就出门了。
她找了一家照相馆,花了十个大洋学习在暗房如何处理胶卷流程,并亲自将感光的胶卷显影定影,制成稳定的底片。
检查一遍确定成影后直接带走,胶卷没让老板碰一下。
她走在大街上,在街角碰到了她刚来这个世界时,遇到那个馄饨摊子。
生意还行,三张桌子坐满了两张。
应该是刚开摊,夫妻俩和老两口忙得团团转。
尽管叶希刚吃过晚饭不久,但馄饨的香味在鼻尖经久不散,给她香迷糊了。
由于上一次的馄饨她没吃多少就穿越离开了,挺想念那味道的。
她抬步走去那张空桌子坐下。
“客官,一个人吗?”摊贩妻子过来擦桌子,顺便询问几位。
“嗯。”叶希点头,“来一碗馄饨。”
“好嘞,您稍等。”
叶希现在穿得干净利索,头发也打理了,摊贩妻子压根没认出她。
她后面那桌,有几个大学生在小声讨论今天的头版头条。
她耳力好,偷听了个清清楚楚。
说是日军在沪市的司令部由松井木石接手,铃木四郎即将调任东三省,以文化大使的身份促进华国经济,于本月21号坐轮船离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