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37章 青瓦玄音:巴蜀道观的千年回响

一、云深不知处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青城山的雾霭,天师洞的铜钟便撞碎了千年寂静。钟声沿着九曲石阶滚落,惊醒了石阶缝隙里沉睡的青苔,也唤醒了岩壁上刻着的《道德经》经文。这些由唐代道士镌刻的文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仙人留下的密码,等待有缘人破译。苔痕沿着"道可道,非常道"的笔画蜿蜒生长,墨色字迹与青碧苔色交织,恰似道家阴阳相生的古老哲思,具象化在斑驳的石壁之上。

相传东汉年间,张道陵于云锦山苦修道术,丹成之际,有龙虎现于云端,故而此山后更名龙虎山。但他与巴蜀的渊源更为深厚,听闻蜀地巫鬼作祟,民生疾苦,遂负剑入川。行至青城山时,正遇八部鬼帅兴风作浪,张道陵身披鹤氅,手持阳平治都功印,以五帝鬼神之兵,布起天罡北斗阵。只见他脚踏禹步,口中念念有词:"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刹那间,雷电交加,鬼帅们在金光中节节败退。最终,张道陵将众鬼封印于巨石之下,以剑劈石,化作如今道观里的"降魔石",又引神泉为"洗心池"——这泓清泉不仅涤荡着俗世尘埃,更暗合道教"涤除玄览"的修行真谛,寓意洗净人心邪念 。

池边的老道士总爱给游客讲这段传说,讲到兴起时,会用铜瓢舀起池水,让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这水啊,能洗净尘世的烦恼。"话音未落,便有孩童踮脚去够铜瓢,溅起的水花落在池面,惊散了游动的红鲤,漾开的涟漪又将倒映的飞檐廊角揉成流动的水墨。此刻忽然顿悟,这看似寻常的互动,不正是"上善若水"最生动的诠释?水之柔能包容万物,水之韧可穿石破障,恰如道之玄妙,在不经意间润泽人心。

沿着蜿蜒的山径上行,老君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八角飞檐上悬着的铜铃,被山风拨弄出细碎声响。相传老子西出函谷关时,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化身为太上老君,巡游四海,点化世人。某次途经青城山,见此地灵气充沛,便留下一缕仙魂守护。每当子夜风起,铜铃自动连成韵律,便是老君在云端吟诵经文。阁内供奉的太上老君像,衣袂间雕刻着流云纹,在烛光摇曳下,竟似要乘风而去。曾有道姑讲述亲眼所见:某个月圆之夜,烛火突然齐明,老君像衣摆上的云纹泛起微光,与窗外月华遥相呼应,恍惚间满室皆云,正应了《庄子》中"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意境。而此刻站在阁前远眺,云雾在脚下翻涌,忽然明白道教为何追求"与天地精神往来"——当人置身于这般雄浑的自然中,方能真切感受到个体的渺小与道的浩瀚。

二、石上春秋

在成都市大邑县的鹤鸣山道观后院,藏着一块神奇的"听经石"。这座作为道教发源地的古老道观,至今仍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据《鹤鸣山志》记载,东汉顺帝时,祖天师张道陵在此创立正一盟威之道,而"听经石"的传说便诞生于那时。当时有一顽石,吸收天地灵气日久,竟化作青衣童子,每日混在人群中听经。张道陵察觉其来历后,笑道:"石亦有心,可点化也。"遂授其口诀,令其静修。然童子耐不住寂寞,欲下山游历,张道陵便将他点回原形,只留人形凹陷在石上。每逢初一十五,仍有道士在此诵经,此时的石头表面总会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仿佛仍在聆听道法。曾有地质学家前来考察,发现石质里竟嵌着细碎的云母,阳光照射时便会闪烁,恰似道经中"金石为开"的玄妙印证。道观中最早的建筑上清宫,相传正是张道陵所建,历经千年风雨,与听经石一同见证着道教文化的传承。

另一处奇观是常道观的"三岛石"。传说远古时期,蜀地洪水泛滥,乃因蛟龙作祟。李冰父子治水至此,与蛟龙大战于岷江之上。李冰之子二郎真君,手持三尖两刃刀,脚蹬山河社稷靴,与蛟龙从岷江战至青城山下。蛟龙喷出巨浪,真君以神力劈开山峰,将其镇压于石下。这三块鼎立的巨石,便是当年被劈开的山岩,缝隙间生长着苍劲的古柏,根系如虬龙般缠绕石壁。石壁上斑驳的裂痕,被风雨侵蚀成奇特的纹路,远看如天书般神秘。有胆大的游客伸手触摸,会发现石面冰凉沁骨,仿佛还残留着那场神魔大战的寒意。而在雷雨天,云雾缠绕巨石,远远望去,宛如蓬莱仙岛漂浮云端,引得无数摄影师冒雨守候绝佳机位,这也暗合了《山海经》中"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的记载。但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人神与自然之力的博弈,何尝不是道教"天人合一"理念的另类注脚?人类既敬畏自然的伟力,又以智慧与勇气与之和谐共处,恰如治水非以堵截,而在疏导,此乃道法自然的真谛。

都江堰二王庙的飞檐下,藏着许多精美的木雕。这些清代工匠的杰作,将道家神话故事刻在梁柱之间:八仙过海的飘逸、麻姑献寿的祥和、老子出关的超然。最绝的是正殿前的"九龙木雕",九条金龙在云海中翻腾,龙鳞纤毫毕现。相传此工艺源自鲁班祖师托梦,工匠需在子时取桃木心,以无根水浸泡七七四十九日,再以朱砂点睛,方能让木雕栩栩如生。每当阳光斜照,鳞片会折射出点点金光,恍若真龙现世。曾有老木匠抚摸着木雕感叹:"这刀法,得是在桐油里泡了十年的手艺,才能让木头活过来。"而在道教文化中,龙象征着变化莫测的道,正如《周易》所言:"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这些凝固在木头上的龙影,不仅是工匠技艺的彰显,更是古人对道之玄妙的永恒追寻——看似静止的雕刻,却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