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49章 老成都:时光褶皱里的故事长卷(中)

石桥:卧波千年的时光书简

锦江的浪花漫过四百道春秋,九眼桥始终保持着躬身的姿态。万历二十一年,第一块青石坠入锦江时,江水漾起的涟漪里,仿佛已写就它跌宕起伏的命运。这座原名宏济桥的九孔石桥,条石缝隙间嵌着岁月的密码——明天启年间,为镇住汹涌的江水,它更名锁江桥;乾隆五十三年,总督李世杰补修时,取“为洞者九”之意,终定名为九眼桥。

明清时期的九眼桥是西南最繁忙的水码头之一。黎明破晓前,江面已飘来摇橹声,船夫们赤着臂膀,古铜色的皮肤上渗出细密汗珠,齐声喊出的川江号子穿透晨雾。船头悬挂的铜铃铛随着船身摇晃,“叮叮当当”的声响与号子声交织,惊醒了桥洞下熟睡的鱼群。桥畔的“醉仙楼”酒旗在江风中猎猎作响,酒坛开封时“啵”的脆响,常惊得江面游鱼四散奔逃。老茶客李三爷总爱坐在桥畔茶馆,浑浊的眼睛望着江面,指着桥墩凹陷处一圈圈缆绳勒出的沟壑,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沧桑:“这些疤呦,都是当年码头的船家给咬出来的。那时候从这里搭船能到重庆,外地运来的盐巴、布匹,也都在这儿上岸,桥面上整日都是‘嘿咗嘿咗’的抬货声。”

每至端午,府南河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清晨,龙舟队的队员们早已集结在桥下,他们穿着统一的队服,腰间系着红绸,精神抖擞。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江面飞驰,咚咚的鼓点声震耳欲聋,两岸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岸边的小摊贩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卖粽子的、卖糖画的、卖风车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孩子们举着彩色的风车,在人群中穿梭奔跑,风车“呼呼”转动的声音,与龙舟竞赛的喧闹声,共同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端午画卷。1958年建成通车的龙舟路,正是这段热闹岁月留下的印记。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老九眼桥逐渐难以承受时代的重负。1986年,在老桥上游14米处,一座半立交的新九眼桥拔地而起,主桥长88.41米,引桥长26.21米,总宽40米,混凝土的桥身透着现代气息。施工期间,老桥依然坚守岗位,见证着新桥的成长。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起重机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的嘈杂声,与老桥上行人的脚步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时代更迭的交响曲。1992年,服役四百余年的老九眼桥因交通与泄洪问题被拆除,拆下的青石中,有的还留着当年工匠刻下的记号。为留住城市记忆,2000 - 2001年,人们用保留的老旧石材,在望江楼附近仿建了一座新九眼桥,九孔石桥再度横跨锦江,仿佛一位重生的老者,继续守护着这座城市。

安顺桥的命运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清康熙十六年,它以长虹桥之名诞生于锦江之上,却在乾隆九年被南河洪水无情冲毁。乾隆十一年,安县令安洪德用缴获的强盗赃银重修此桥,百姓为感念其恩德,将桥更名为安顺桥。这座两层木桥造型典雅,上层供奉神像,下层供人通行,狭窄的人行道上,摆满了卖针线、测字算命、看相取痣的地摊。算命先生的卦摊前,总围着好奇的路人,听他摇头晃脑地说着吉凶祸福;卖针线的老婆婆戴着老花镜,细心地为顾客挑选着花色;看相取痣的师傅手持工具,神情专注地为客人服务。桥身的木栏杆上,被岁月磨出了一道道光滑的痕迹,那是无数行人扶摸留下的印记。

民国三十六年,一场特大洪灾再次席卷而来,安顺桥轰然倒塌,桥身木料顺流而下。沿岸百姓心急如焚,守了整夜打捞,只为留住刻着“安顺”二字的桥匾。此后,这座桥历经多次重建与损毁,1949年的木桥、1974年的新桥,都没能抵挡住洪水的侵袭。直到1996年,在府南河整治工程中,安顺桥被重新设计为一座兼具历史文化与商旅功能的三孔仿古景观桥。重建后的安顺廊桥长81米,宽6米,采用明清风格打造,桥栏杆上梅兰竹菊的雕刻栩栩如生,桥墩上的水兽镇桥威严矗立。每至夜晚,廊桥灯火辉煌,与锦江的波光交相辉映,成为成都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桥边的茶馆里,老人们仍在讲述着安顺桥的故事,他们的声音,和着锦江的流水声,诉说着这座桥的前世今生。

万里桥的历史,要从三国时期诸葛亮送别费祎说起。当年,诸葛亮在此地为出使东吴的费祎饯行,费祎一句“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让这座桥从此有了名字。传说此桥最早为李冰所建,是对应天上七星的七桥之一,原名长星桥,因桥南笃泉而又名笃泉桥。1988年维修时,水下发现的秦汉砌砖和基石,证实了这座古桥的悠久历史。考古现场,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淤泥,当一块块古老的砖石露出真容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

明清时期,万里桥是成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南门外桥头商贾云集。唐朝诗人张籍在《成都曲》中写道:“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繁华景象。杜甫也曾留下“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的诗句,为这座古桥增添了几分诗意。老南门的老住户还记得,五十年前的清晨,挑担的小贩总会在桥边歇脚,木桶里的豆花还冒着热气,就被赶早市的人抢光了。那些关于“万里之路始于此”的传说,随着桥边茶馆的竹椅,一代代传了下来。清顺治三年,万里桥遭兵火颓圮;康熙五年,官员们捐俸重修;乾隆五十年改建为石拱桥;光绪三十三年再次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桥面改为混凝土平面,1995年,老南门大桥被拆除,一座新的水泥大桥在此崛起,但万里桥的故事,永远留在了成都人的记忆中。如今,在桥畔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万里桥遗址出土的文物,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桥曾经的辉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