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1章 巴蜀佛寺:山水间的禅意长卷

每当穿行在巴山蜀水的云雾与街巷间,总忍不住为那些隐匿于密林、静立在闹市的佛寺驻足。不同于别处佛寺或肃穆巍峨,或清幽孤寂,巴蜀佛寺宛如被时光精心雕琢的珍宝,将自然的灵秀、艺术的瑰丽、文化的厚重与生活的烟火,编织成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卷。每一次靠近,都像是在翻阅一部尘封的典籍,砖瓦间藏着岁月的低语,香火中飘着历史的沉香,让人深深沉醉于这份独属于巴蜀的禅意与风情。

一、深山藏古寺:天人合一的秘境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峨眉山深处行进,湿润的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云雾如轻纱般在山间缭绕,时而聚拢成棉絮状的云海,时而被山风撕扯成丝丝缕缕,缠绕在古松的枝桠间。清脆的鸟鸣与山涧潺潺的溪流声交织,宛如大自然奏响的迎宾曲。转过一道弯,万年寺的飞檐翘角突然映入眼帘,朱红的廊柱、黛青的瓦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那一刻,仿佛误入了仙境,眼前的琼楼玉宇,美得让人屏住了呼吸。

这座始建于东晋时期的古寺,被十座山峰环抱,从高空俯瞰,群山如莲瓣舒展,古寺恰似莲心,这般浑然天成的布局,堪称全国佛寺选址的一绝。寺前的白水池清澈见底,池底的鹅卵石在水波中闪烁着微光。传说当年诗仙李白仗剑入蜀,曾在此洗砚,墨香浸染池水,“洗砚池”之名由此而来。每至月夜,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池中倒映着古寺的轮廓,与天上明月相映成趣,水波轻漾间,光影破碎又重组,“白水秋风”的美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也曾感叹“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道尽这山水相融的妙趣。

走进万年寺,檀香萦绕间,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将人笼罩。正中的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铜像,高达7.35米,重达62吨,通体鎏金,在烛火映照下散发着温润的光芒。不同于北方佛寺佛像的雄浑大气,巴蜀工匠对细节的雕琢极致入微:白象的每一根筋骨、每一片象牙都栩栩如生,甚至能看到象鼻上的褶皱;普贤菩萨面容慈祥,双目微阖却透着深邃的智慧,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的因果轮回。相传宋代工匠为铸造此像,耗尽2000多公斤黄铜,历时十余年,采用“分铸法”将各个部件精准拼接,这般复杂的工艺,在古代铸造史上都极为罕见。普贤菩萨在此显灵的传说,更让这座深山古寺成为巴蜀百姓心中的圣地。看着那些三步一叩首,额头沾满泥土却眼神坚定的信徒,我深深感受到,在这云雾深处,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而动人。

在峨眉山的另一处,伏虎寺宛如一位隐者,静卧于密林之中。寺院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树龄百年以上的楠木、银杏比比皆是。神奇的是,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寺院的屋顶却常年不见落叶。原来,寺院依山势而建,四周的树木生长巧妙,形成独特的气流,将飘落的树叶吹向别处,这一奇观被称为“离垢园”。漫步在伏虎寺的庭院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侧是修剪整齐的翠竹,僧人们低沉的诵经声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心间。后院的古银杏已有千年树龄,每逢深秋,金黄的叶片铺满石阶,僧人扫叶的沙沙声与远处传来的山涧流水声,共同谱写出一曲自然与禅意的交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尘世的喧嚣仿佛瞬间被隔绝在外,那一刻,内心只有无尽的宁静与祥和。

青城山的佛寺,则展现出佛道融合的独特魅力。天师洞旁的上清宫,掩映在苍翠的古柏之中,红墙青瓦,飞檐斗拱,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这里曾是道教的重要道场,后佛教文化也在此生根发芽,形成了“道骨佛心”的奇妙景观。宫内同时供奉着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道教神像,以及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教圣像,香烟袅袅,钟声悠扬。在三皇殿的角落,那块唐代的石碑虽文字已部分剥落,但指尖抚过,仍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寺内的老僧人常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佛性,就连山风掠过树梢的声音,也是大自然在诵经。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让我不禁为巴蜀佛寺的独特魅力而赞叹。

二、闹市寻幽境:烟火与禅意的交响

从清幽的山林步入繁华的都市,成都大慈寺宛如一片宁静的绿洲,被时尚的太古里商圈环绕。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与古寺的飞檐斗拱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座始建于魏、盛于唐、极盛于宋的古寺,曾有“震旦第一丛林”之称,其规模宏大,建筑风格融合了唐宋遗风与明清特色,斗拱飞檐间,精美的雕刻与彩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然而,最让我着迷的,是大慈寺将佛教的庄严与市井的烟火气完美融合的独特“气质”。

一踏入寺内,精美的壁画便牢牢吸引住我的目光。墙壁上,数百幅佛教故事和人物画像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既有传统佛教题材,又融入了大量巴蜀地方元素。其中,“西游记壁画”尤为独特,画工将吴承恩笔下的神魔故事与川剧脸谱艺术结合,孙悟空的猴脸色彩艳丽,红、黄、金三色搭配极具视觉冲击力,眉眼间透着川剧武生的英气;猪八戒的憨态中融入川剧丑角的诙谐,大腹便便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而在“药师经变图”中,琉璃世界的辉煌场景里,身着蜀锦、头戴芙蓉花的供养人,发髻样式正是当时成都贵妇流行的“高髻簪花”;画面远处的集市中,商贩们吆喝着售卖蜀绣、邛陶,茶馆里宾客满座,身着短打的茶倌正表演着长嘴壶茶艺,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成都的市井生活,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惊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