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05章 巴蜀天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星辰史诗

在巴蜀大地西南一隅,大凉山的褶皱里藏着一条通往星辰的天路。这片浸润着古蜀文明与红色基因的土地,从三星堆青铜神树指向苍穹的千年渴望,到长征途中彝海结盟的热血誓言,最终在航天时代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群山为基座,以苍穹为幕布,书写着一部属于巴蜀儿女的宇宙史诗。

秘境寻踪:大凉山深处的航天密码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航天事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取得一定成果后,为了长远发展,中央决定再建一个航天发射场。一场跨越山河的选址工作就此展开,考察队背着罗盘与测绘仪,沿着金沙江畔、岷江流域穿梭,在巴蜀的褶皱里寻找完美发射场。当勘探队员踏入西昌松林地区时,海拔1500米的山坳里,北纬28.2°的特殊地理坐标,像一把打开宇宙大门的钥匙——这里地球自转线速度达每秒430米,相当于给火箭赋予了天然助推器;常年稳定的风向与湿度,恰似上天为航天器精心准备的摇篮。这里地处山区,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能有效保障发射活动的安全与稳定。同时,西昌处于成昆线的必经之地,运输相对方便,为大型设备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1970年6月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在西昌地区建设卫星发射中心,代号“7201”工程,寓意在1972年前完成主要工程,准备执行任务。建设者们进驻时,这片秘境只有彝族老乡的火塘与山间的杜鹃。他们用马帮驮运建材,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路基,将巴蜀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发挥到极致。为解决火箭运输难题,工程队硬是在大凉山开辟出一条48公里的“航天大道”,将数百吨重的设备运抵深山。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位工程师为了校准地基,连续三个月守在测量点,用竹竿和麻绳丈量出毫米级的精度。由于受综合国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工程断断续续推进,1972年3月,建设中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在施工时遇到困难,工区副主任赵廉清背着图纸及资料专程来到北京,向钱学森详细汇报。钱学森等领导和专家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基地建设工作在困难中艰难重启。直到1980年,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航天城才在荒烟蔓草间拔地而起。

火舞长空:巴蜀大地的航天首秀

1984年4月8日黄昏,大凉山的云霭被火箭尾焰染成金色。长征三号托举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刺破苍穹,这枚镌刻着“中国航天”字样的火箭,在巴蜀父老的目光中划出完美弧线。发射塔下,彝族姑娘们用月琴弹奏起欢快旋律,白发苍苍的老匠人捧着米酒,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千年飞天梦的成真。

这次发射不仅让中国叩开高轨卫星的大门,更创造了航天史上的奇迹:工程师们创新性地采用液氢液氧推进剂,在海拔1500米的高原实现精准入轨。要知道,使用液氢液氧推进剂,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极高,在当时的条件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低温储存、输送等难题。但巴蜀大地上的航天人凭借着智慧与勇气,逐一克服。当卫星信号首次通过自己的通信卫星传遍神州,成都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们第一次通过电视看到了北京**,巴蜀大地的街头巷尾沸腾着自豪的欢呼。1986年2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成功放飞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国卫星转播电视信号的历史,中国女排奋力拼搏、世界称雄的画面,得以通过我国自主的卫星信号,清晰地呈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上,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丝路新篇:从巴蜀到世界的航天纽带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1986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4月7日,西昌发射场迎来特殊客人——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为了迎接这颗国际商业卫星,中心修建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仅用18个月就完成建设。这期间,工程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如厂房的空间布局要满足卫星测试的特殊要求,设备的安装调试要达到国际标准等。发射前夜,工程师们用四川特有的“龙门阵”方式讨论技术方案,将严谨的航天科技与巴蜀智慧完美融合,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确保了发射方案的万无一失。当火箭腾空时,全世界见证了中国航天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一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成为中国航天对外开放的标志“窗口”。

此后,西昌成为“一带一路”航天合作的重要枢纽。从“长征火箭 美国卫星”,到“长征火箭 欧洲卫星”,再到“长征火箭 中国卫星”,中心形成了商业发射、搭载服务、整星出口、“天地一体化”等多种国际航天商业服务模式。2007年5月14日,中心成功发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在国际航天领域树立了中国服务的优质口碑;发射老挝卫星时,琅勃拉邦的僧侣为火箭诵经祈福,不同文化在航天合作中相互交融。巴蜀的火锅与非洲的烤肉、东南亚的咖喱在发射场相遇,不同肤色的航天人用对宇宙的探索热情,搭建起跨越国界的航天丝绸之路。几十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为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发射多颗卫星,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服务大国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