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奥委会主席罗格来华时,还专门到训练场找过李枫。
当时罗格有意帮他提名他参选国际奥委会委员。
作为主席,他有个权力。
但被李枫以年龄婉拒。
其实不是李枫不想搞一个牛逼的头衔,而是他也知道点内幕消息。
他如果答应,那就会顶掉别人名额。
原则上,每次举行全会时,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能提名一个人参加竞选。
当时即将被提名的是,有“羽毛球皇后”之称的李玲未。
她是网球中心副主任,曾分别在1983年、1986年、1987年的羽毛球世界杯赛和1985年的羽毛球世锦赛上获得女子双打冠军,并于1984年到1987年间连续获得羽毛球世界杯赛女子单打冠军。
即使李枫提名不影响她的提名,但这投票时,肯定也会挤掉她。
因为奥委会委员的名额是固定的,所有有不公开的潜规则。
最后李玲未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的IOC124全会上高票当选。
李枫对此倒也不感觉可惜。
对他而言,这个头衔,在他退役后,可以说是唾手可得。
因为他太符合条件了。
一般想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一、是作为杰出运动员,通常是奥运或冬奥会冠军,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
二、是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奥委会官员代表,至少担任秘书长和副主席职位,熟悉国际体育事务,并长期与国际奥委会打交道;
三、是作为个人身份的社会名流,或在体育界有显着影响,或能动用资源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相关人士。
李枫显然与第一和第三条完美符合。
而第二条,在他退役后,大概率可以轻松实现。
但这些东西都是未来的事情,他还想多在跑道上奋斗几年。
9月10日凌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了IOC第125次全会。
第一轮投票结束后,没有一位候选人得到超越半数的票数,但候选人中最年长的中华台北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首轮票数最低出局。
在第二轮的投票中,托马斯-巴赫就得到了过半数的人的支持,他得到四十九票。
其他候选人只有卡里翁得到两位数的投票(二十九票),另外三人的得票均为个位数。
最终罗格宣布,托马斯-巴赫以高票当选新一届国际奥委会主席,他也是奥运史上首位曾经拿过奥运会金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巴赫成功接棒罗格,其实并不算意外。
因为在六名候选人中,他是无可争辩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最强的一位。
除了他符合一些半公开准则之外,还有一个最大加分项就是前任主席的意愿。
这一点在任何组织中都是极其重要的。
早在今年5月,罗格就曾明确表示了对巴赫的支持,他曾说:
“我相信,巴赫先生不会是唯一的候选人,但我想他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
这句话的份量显然很重。
消息传回国内后,反响不错。
原因是托马斯-巴赫在国际奥委会内素以“亲华”着称。
近些年,巴赫一直对于中国体育给予非常大的支持。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在2008年京城奥运会期间,巴赫作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多次在西方媒体面前赞扬“京城奥运会的出色工作。”
在2008年年初的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都受到了不少阻挠,不少西方媒体都希望通过巴赫的口对京城进行批评。
然而托马斯-巴赫却多次在德国媒体面前反击这些批评。
他甚至为了表明支持立场,还曾飞到京城参加了京城奥运会最后一天的火炬传递。
还有一个原因是巴赫与中国的几位奥委会委员相处得也不错,特别是与香港籍委员霍振廷关系颇佳。
之前霍启钢与郭京京举办世纪婚礼时,巴赫和其夫人前往香港赴宴捧场。
如果说参加一场婚礼是顾及他老爸和爷爷面子的话。
那么他参加了郭京京从粤州到香港的三场婚礼,完全足以证明他跟霍家的关系。
在完成国际奥委会事务交接后,奥委会主席的头等大事就是出访大国。
寻求大国跟国际奥委会的合作。
巴赫的第一站就选择了中国,
于是乎,在两个月后的某一天,李枫收到了总局的消息。
连夜从冬训基地飞回了京城。
因为奥委会主席巴赫的缘故,李枫受到了新领导的接见。
之前伦敦时那位退了。
今年世锦赛结束后的表彰大会,来的不是这位,相对于奥运会,世锦赛的表彰规格确实差了些。
跟之前的领导一样,这位和李枫有共通,毕竟同出一校!
这次会见上了新闻,还有照片传出,档次瞬间拉满。
这也无形中让李枫的逼格再次升高。
这点对于李枫很重要,因为可以免受了一些宵小的打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