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明末求生记 > 第600章 大明动向

明末求生记 第600章 大明动向

作者:自身小卒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26 19:46:19

崇祯四年七月,大明京师被辽东一道接一道的加急讯息给震动。

后金大军兵临大凌河...

后金兵临锦州...

后金兵临宁远...

后金哨骑已经在山海关一带出没...

朝廷上下可谓是一日几惊,没有人忘了崇祯二年金人入寇京畿的糟糕处境,上到崇祯帝,下到平民,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

直到有战报传来,说后金止步宁远,朝廷上下才稍稍松了口气,以目前后金的态势来看,应该不会重施故伎,再度绕道蒙古了。

至于山海关,明廷上下极有信心,建奴想要攻破,不是那么容易的。

等大明君臣听说后金在锦州宁远二地,连城池都没有围起来,只有少量重骑盯防城内,其余人等全部忙着抢收城外的粮食之后,就更放心了,看来建奴缺粮,抢粮来了,看来这仗一时半会儿还打不起来。

大凌河倒是被围得水泄不通,祖大寿派出的送信之人,没人能成功突围,从宁、锦两地前去的死士,也是有去无回,是以大凌河的状况如何,大明这边无人知晓。

蓟辽总督孙承宗坐镇宁远,在他的督促下,明军出城与后金小斗了几场,结果都不太理想,无法对抢收粮食的后金军兵造成任何威胁。

两年前的四城之战,孙承宗之所以能击败阿敏,靠的是众多勤王之师的以众击寡,攻城火炮的威力,还有镶蓝旗众将士的兵无战心,这才勉强将阿敏逐出关内。

现如今阿济格领的军兵虽然不多,但是并不攻城,扎的营地也远,火炮根本打不到,明军要想有所建树,就只能硬碰硬地野战,而这正是明军弱项,即便睿智如孙承宗,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徒呼奈何。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建奴将城外他们种的粮食收走,孙承宗此刻还觉得有些侥幸,幸亏没有跟着宣府、三边种那红薯土豆,否则建奴这一趟收获可就太大了。

崇祯四年七月下旬,一好一坏两条消息再度传到京师。

好消息是,宁远、锦州的建奴,在收完粮食之后,已经北返,两地危机已除。

而坏消息,则是后金并没有就此撤军的意思,北返的两支人马,同留在大凌河的军马一道,将大凌河死死围困,看来不拿下此城是不会罢休的。

孙元化在奏折中,再三恳请朝廷下旨,谕令其他边镇往赴辽东援助,不能让才耗费了大量钱粮和人力的大凌河城再度被毁,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城中的关宁精锐覆亡而见死不救。

本来离辽东最近,也最有战力的宣大边军是最合适出征的,但崇祯同内阁思忖再三,都怕建奴声东击西,再度绕行他处,破关入塞,终是没有抽调宣大两镇的兵力,只让他们守好自己地盘的同时,协防京畿一带的关墙。

阴差阳错之下,宣大边军被涿鹿商社掏空的真相,暂时还无人察觉。

好在现如今晋、陕两地不像原来的历史那样,流寇完全没有形成气候,朝廷最后决定以三边的边军为主力,诏令他们赶赴辽东作战。

除此之外,从东江镇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的那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崇祯也没有忘记他们,特意下旨,令这两个让他有些膈应的兵头,率军赴辽东参战。

这二人是东江镇老将,同蓟辽一系的关宁军因为军饷分配不公的问题,素有旧怨,毛文龙被杀之后,仇怨更深,不甘心去帮宿敌的忙,借口海上风浪大,不宜坐海船出行,奔赴辽东,拖拖拉拉地赖了半个月,也没有动静。

最后是崇祯强硬下令,巡抚孙元化好言相求,两人在这一硬一软的态度下,才不得不带着军马,从登州往西,走陆路,向着遥远的辽东赶去。

鲁东的援辽军慢得如同蜗牛,三边的边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三边总督杨鹤的手里总算还有些粮食,流寇已经基本不见踪影,边军也因为好歹还有点吃食,在他任上还没有闹过兵变。

不过一听说要去辽东卖命,却又都不干了,士卒群情汹涌,要求补发军饷才走,将官则纷纷称病不出,做了缩头乌龟,下属和上官两不相帮。

杨鹤没奈何,加急奏报京师,总算从户部那里讨了二十万两白银,才把这燃眉之急给解了。

这一来一回,耽误了不少时日,而边军们在拿到了银子后,才开始慢腾腾地集结东进,赶赴辽东。

就这么一通磨蹭,直到八月中旬,这两路援军仍在路上,连京师都尚未见到,更别提辽东了。

朝廷不得不下旨给孙承宗,让他紧守关城就好,至于大凌河,则让他相机行事,若有可能,打探一下那里的战况即可。

......

留镇大凌河的后金主力,在将周边粮食抢收干净后,有了富余人手,不等锦州和宁远的兵力回转,一改对大凌河只围不攻的策略,开始正式出招了。

不过黄台吉一开始下的命令,却是不但令后金各将领不明不白,就是城中的祖大寿,也看不出这个建奴头子到底想做什么。

八旗精锐在他的命令下,仍是紧盯大凌河,继续保持围而不攻的态势,收割完粮食的汉人,则是放下镰刀,拿上了锄头、铲子、箩筐,在大凌河城城外,环着整个城池,开始挖掘壕沟。

祖大寿不是个草包,知道守城不能死守,尽管不知道黄台吉此举何意,但仍同以往那般,不时出城骚扰。

城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堠台,仗着墙高壁厚,虽然只是个小小堡垒,人数很少,但因为配有火炮,也能同城内主力遥相呼应,而后金军兵则只击退出击的明军,保证挖壕沟的汉人不被打扰即可,并没有怎么发力,一时战场之上,明军倒也打得有声有色,看上去不落下风。

黄台吉几次派人招降,都没有效果,明军虽然没有能够收获城外的粮食,但城内囤积的粮食足够,军心稳固,没有丝毫投降的意思。

说起来这还要拜崇祯二年阿敏在关内的屠城所赐,让明军觉得降要死,不降亦死,既如此,不如死战到底。

喜欢明末求生记请大家收藏:(ixmao)明末求生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