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458章 守旧派的“致敬”·王教授的退休赠言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苏怀瑾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面上摊着厚厚一摞纸,全是指南在基层落地后的反馈——有的是乡镇医生用蓝黑墨水写的心得体会,字迹里透着兴奋;有的是患者家属寄来的感谢信,纸页边缘还沾着些许泥土;最底下压着几张儿童画,画里的小人举着药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谢谢苏医生”。

苏怀瑾正用红笔在一份反馈上做标记,那是青石镇小李医生写的:“按指南辨证治疗第37例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附舌照对比……”指尖忽然触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从堆积的文件旁露出来的牛皮纸信封一角。

信封上没有寄件人地址,只在右下角写着“王寄”两个字。字迹有些颤抖,横画末尾微微上翘,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却又透着老年人特有的迟缓。苏怀瑾的心轻轻一跳——她认得这字迹。

拆开信封时,指尖不小心被粗糙的纸边划了一下。里面是张信笺,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力透纸背,却在某些笔画转折处微微发虚,像是写字的人握笔时用了极大的力气,又带着难以察觉的颤抖。

“怀瑾贤侄,见字如面。”

开篇这句称呼,让苏怀瑾的呼吸顿了半秒。她想起第一次在学术会上见到王教授的情景,那时她刚提出用栽培红景天替代野生资源的设想,坐在前排的王教授突然拍着桌子站起来,花白的眉毛拧成一团:“胡闹!中医讲究‘道地药材’,野生红景天的药性岂是人工栽培能比的?年轻人急功近利,迟早要把老祖宗的根丢光!”

那时的王教授,说起古籍里的药论头头是道,骂起“离经叛道”的新想法却也毫不留情。苏怀瑾攥着信纸,继续往下读。

“我教了40年中医,带过78个徒弟,总跟他们说‘脉诊要摸出三层力道,认药要闻得出产地土气’。看你们这些年轻人搞中西医结合,总觉得是舍本逐末——用西医的指标框中医的证型,跟用尺子量云彩有什么区别?”

苏怀瑾忍不住弯了弯嘴角。王教授的固执是出了名的,去年还有老中医跟她打趣:“王老头的书房里,连《本草纲目》的影印版都不收,说‘墨气不对,扰了药性’。”

“直到前阵子,学生把你那本《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指南》送我,说‘老师您看看,这书在基层火得很’。我本想随手扔在一边,却鬼使神差地翻了整夜。”

信里的字迹在这里有些潦草,像是写字的人情绪激动时,笔尖在纸上打滑:“你把《伤寒论》里‘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的辨证,融进了高血压头晕的病例里;用‘排气扇积油’解释肝气郁,用‘洗衣机积水’讲痰湿,连我那不懂医的老伴都能看明白;更难得的是,你给基层医生画了‘流程图’,主症、次症、舌脉、西医指标一条条列清楚,像给夜行人递了盏灯笼——这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啊。”

苏怀瑾的指尖抚过“夜行人递了盏灯笼”这行字,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学术会上,自己被王教授问得哑口无言时的窘迫。那时她手里只有零散的病例,说不出一套体系化的道理,而现在,指南成了王教授口中的“灯笼”。

“我这一辈子,总抱着‘古法不可变’的执念。你搞栽培红景天那年,我在会上跟你拍桌子,说‘非野生则无效’,现在想想,真是坐井观天。”信纸在这里有一道深深的折痕,像是被反复摩挲过,“上个月去藏区调研,老药农跟我说,这两年野生红景天又多了起来,年轻人都改种人工培育的了。我捧着你团队种出的红景天,断面红得透亮,嚼着有股清劲儿,不比野生的差——守着野生药材枯竭,让后人无药可用,那才是丢了老祖宗的根。你这是给中医留后路啊,比我这老头子看得远。”

读到这里,苏怀瑾的眼眶有些发热。她仿佛能看到王教授写下这些话时的样子——或许是坐在堆满古籍的书桌前,手里捏着那本指南,老花镜滑到鼻尖上,一边叹气一边动笔,既有着老专家的执拗,又藏着对后生晚辈的疼惜。

“书房里那套道光年间的《本草纲目》,是我父亲传下来的,扉页上有他行医时的批注,比如‘冬桑叶须霜降后采,带露者佳’,‘麻黄汤治太阳病,若患者汗出则减麻黄量’,都是他一辈子的心得。以前总想着传给能‘守得住根’的徒弟,现在看来,该给你。”

“岐黄之术,不是要躺在古籍里发霉,是要能治病救人。你把书读活了,也把方子用活了,比我们这些守着故纸堆的老头子强。”

“退休后,我常跟老伙计们讲你的指南,他们都说,要是早有这书,也不至于把‘痰湿’当‘上火’治,给病人开人参,越补越堵。”

信的末尾,王教授画了个小小的药葫芦,旁边写着:“后生可畏,老夫服矣。”

苏怀瑾把信纸轻轻抚平,压在那摞基层反馈的最上面。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在“服矣”两个字上投下一点金光。她忽然想起王教授当年拍着桌子骂她“胡闹”的样子,脸红脖子粗,像头护崽的老黄牛;而现在,这头老黄牛却低下头,用最郑重的方式,向她认可的“新路子”鞠了一躬。

她打开抽屉,取出那本祖父传下来的《岐黄手记》,翻开夹着铜药碾照片的那一页,把王教授的信小心地夹了进去。照片上的铜药碾磨得发亮,旁边的信纸上,老专家颤抖的字迹与基层医生潦草的反馈遥遥相对。

苏怀瑾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一场新旧的厮杀。是像王教授这样的老一辈,愿意放下“古法不可变”的执念,承认新方法的价值;也是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敢于接过老祖宗的智慧,在新时代里开出新花。

就像那条奔流不息的河,既有源头的清澈,也得有沿途汇入的新水,才能走得更远,滋养更多土地。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