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419章 其他社区的“取经”·模式复制

岐黄手记 第419章 其他社区的“取经”·模式复制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8-22 14:30:57

服务站的小会议室里,吊扇转得嗡嗡响,把墙角艾草香吹得满屋都是。十多个社区代表挤在长桌旁,蓝布衫、白衬衫、灰夹克挤成一片,额角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滑——有人掏出手帕擦汗,有人对着风扇扇笔记本,最前排的城西社区王主任,干脆把笔记本垫在膝盖上,笔尖在纸页上飞快移动,连额前的碎发垂到眼前都没顾上捋。

“这‘慢性病管理包’的蓝布包,针脚是有点歪啊?”桥东社区的李干事举着手机,镜头对着桌上的帆布包(阿凯刚拿来当样品)。包上“仁济堂”三个字绣得朴拙,针脚有的宽有的窄,是林晚秋带着员工绣的。他放大照片,连包侧缝的红绳都拍得清楚:“这尺寸正好能装下小药盒和血压仪,回去我们也按这个做。”

王主任忽然举手,笔记本上已经画了半页服务站布局图——诊区用红笔标了“三张蓝格子桌”,体验区画了个小血压仪,连饮水机位置都打了个小三角。“小苏医生,”他把笔记本推到苏怀瑾面前,指着其中一行字,“‘李奶奶:膝盖疼,怕苦,周三测血压’——你们这健康档案,连老人怕吃苦都记?我们社区老人总忘自己吃啥药,儿女打电话来问,我们啥都说不清。”

苏怀瑾让阿凯打开旁边的旧电脑,主机启动时“嗡”了一声。屏幕上跳出电子档案系统,李奶奶的档案排在最前面:基本信息栏记着“高血压8年,对青霉素过敏”;用药记录里标着“每周三送药,药粉加山楂(怕苦)”;血压曲线是条浅红线,最近两周的点都落在“正常”区间里;最底下的“备注”栏,是阿凯写的“爱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复诊时可聊剧情”。

“每个老人都有专属档案。”苏怀瑾指着屏幕,指尖点过“备注”栏,“不光记病情,还记偏好。比如张老伯独居,就标‘每周三下午需电话提醒吃药’;周老伯爱喝浓茶,就写‘中药忌用茶水送服,需特意叮嘱’。弟子上门送药时,会带着笔记本,把老人当天说的‘睡眠好了’‘膝盖没那么疼了’都记下来,回来同步到电脑里。”

她从桌下拎出一摞《社区服务站运营手册》,封面是米黄色的,印着老槐树和服务站的简笔画。“这里面有管理包的详细方案——药盒尺寸(5cm×3cm,老人好拿)、便签内容(要写‘站着走三分钟’这种具体提醒,别写‘注意休息’);还有弟子培训流程,从认药到怎么跟老人聊天(比如‘别问“你还记得吃药吗”,要问“今天药是早上吃的吗”’)。”她给每人递了一本,手册里还夹着个U盘,“这里面有电子档案模板,你们拷回去就能用。”

有个戴眼镜的代表摩挲着手册封面,忽然搓了搓手,声音有点犹豫:“苏医生,不瞒您说,我们社区也想搞中医站,但总怕……你们仁济堂是金字招牌,我们学走了模式,会不会抢了你们生意?”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忽然静了静,连吊扇的嗡嗡声都听得清楚。苏怀瑾却笑了,指了指窗外——晨光里,服务站门口已经排了队,李奶奶正帮张老伯搬小马扎,两人手里都攥着病历本。“您看,”她声音轻却清楚,“中医不是仁济堂的,是大家的。就像河坊街老槐树下的薄荷,种在这儿能驱蚊,挖去城西社区的花坛里,照样能驱蚊。能让更多老人下楼就看上病,不用再折腾坐公交去总院,才是真本事。”

她想起祖父常说的“医者求同,不求独”——好方子要让更多人知道,好模式要让更多地方学会,不然老人们还在为“看病远”犯愁,再厉害的本事也没用。

王主任“啪”地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时带倒了身后的小马扎,他弯腰扶起来,手却紧紧攥着手册:“苏医生,我们社区下周就动工改服务站,诊区就按你们这布局来,三张桌子,蓝格子桌布——到时候一定请您去看看,给我们把把关。”

“一定去。”苏怀瑾点点头,又指了指阿凯,“这是阿凯,他最熟悉这些流程。你们回去有任何问题,随时给他打电话,他会把电子模板、培训要点一条条讲清楚,保证你们能直接上手。”

阿凯赶紧掏出笔,把手机号写在每个人的手册扉页上,字迹工整:“这是我手机号,24小时开机。要是不知道怎么教老人按穴位,我可以过去示范;要是电子档案不会建,我远程教你们操作。”

代表们拎着手册往外走时,走廊里的艾草香混着晨光飘过来。李干事边走边给同事发语音:“记着啊,回去先找裁缝做蓝布包,就按仁济堂那个尺寸,针脚不用太齐,看着亲切……”王主任则把手册抱在怀里,像抱着个宝贝,下楼时还在跟同行说:“我看那健康档案里记‘老人爱吃甜口’这点好,咱们也得学,治病不光要开药,还得让老人愿意喝。”

阿凯站在门口送他们,看着那些背影消失在老槐树下,忽然想起刚才苏怀瑾说的“薄荷”。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心——刚才给王主任递手册时,对方握了握他的手,力道很足,像在说“拜托了”。

他忽然懂了苏怀瑾为什么愿意把这些“看家本事”都交出去。中医的传承哪是什么“独家秘方”?不是把方子锁在抽屉里,不是把模式攥在手里,是像蒲公英那样,把能帮人的法子撒出去——撒到城西社区,撒到桥东社区,撒到所有有老人盼着“家门口有个中医站”的地方。

风从老槐树里钻出来,带着薄荷和艾草的香,往街那头飘去。阿凯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想着等下要把电子档案模板再检查一遍,给王主任发过去。他知道,这香味飘得越远,就有越多老人能像李奶奶那样,站在楼道口就看见中医站的暖光灯,不用再为“看病远”犯愁了。这才是最实在的传承。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