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395章 林芝基地的扩张·药农的新生活

岐黄手记 第395章 林芝基地的扩张·药农的新生活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8-04 09:06:02

林芝的秋天总带着松针的清香。红景天基地扩张到1000亩那天,卓玛踩着露水早早就起了。她从樟木箱里翻出藏青色的氆氇袍,领口绣着细小的格桑花——这是三年前苏怀瑾第一次来基地时,她特意做的新衣服,今天终于有机会穿。

田埂上已经站了不少藏民,年轻的扎西正往竹竿上系经幡,五种颜色的绸布在风里展开:藏青像深潭的水,白像山顶的雪,红像刚摘的草莓,绿像红景天的叶,黄像晒透的青稞。“卓玛姐,你看这图案成不?”扎西举着经幡笑,绸布上除了祈福的经文,边角还绣着小小的红景天叶片,根茎紫红,叶片舒展,是苏怀瑾去年寄来的插画样子。

“正好。”卓玛伸手摸了摸绣线,针脚细密,“苏医生说,既祈福,也记着这药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她转头喊,“格桑婶,把剩下的经幡分一分,每道田埂都挂,让山神也知道我们种红景天是正经事。”

三年前,这片地还种着青稞。那时候卓玛家的土坯房墙皮掉得像剥落的树皮,女儿卓嘎背着帆布书包,每天天不亮就踩着露水上学,来回要走两小时山路——不是不想住校,是一年住宿费够买半亩地的青稞种。卓玛自己呢,每天天不亮就揣着饼子钻进深山挖红景天,石缝里的根难挖,一天下来最多挖两斤,换的钱刚够买盐和卓嘎的作业本,还总怕被护林员撞见。

可现在,卓玛家的土坯房早换成了砖房,窗玻璃擦得能照见人影。她站在院门口往屋里看,新添的洗衣机摆在墙角,滚筒转起来时嗡嗡响——以前手洗红景天饮片,冬天水冻得刺骨,手上的裂口像红景天的根;现在烘干房里有温控设备,饮片不用手洗,洗衣机倒成了家用。

“阿妈,我走啦!”卓嘎背着红景天形状的书包跑出来,书包上的钥匙扣是苏怀瑾去年寄的,根茎圆胖,像基地里长了三年的红景天。“今天有汉语课,老师说要教我们写‘红景天’三个字。”小姑娘蹦蹦跳跳地往村口走,那里有基地新请的校车,能直接送到县城中学,住校的孩子周末才回来。

卓玛看着女儿的背影笑,转身往基地走。1000亩的基地像块铺展开的绿毯子,分工分得清清楚楚:年轻力壮的扎西他们负责翻地、栽苗,红景天的根要埋10厘米深,浅了怕冻,深了长不壮;格桑婶带着妇女们在烘干房上班,温度计要盯着,45℃烘6小时,既留住红景天苷,又不会烤焦;会开车的罗布叔管运输,货车里垫着防潮的毡子,药材要送到仁济堂,还要送到县里的中药厂,每次出发前都要核对检测报告——红景天苷含量必须在0.5%以上,少一点都不行。

“卓玛老师,今天讲啥?”烘干房外的空地上,十几个新加入的藏民正等着。县里办的“红景天种植培训班”就设在基地,卓玛是老师,黑板上用粉笔画着红景天的根系图,主根粗,须根细,旁边标着“羊粪要离根5厘米,不然烧根”。她拿起两根根茎,一根是去年没收好的(细瘦,断面发白),一根是今年的(粗胖,断面紫红):“你们看,控水期没偷懒的,根就壮,红景天苷足,收的时候价钱也高。”

有个叫达瓦的老汉举着手问:“我家那亩地有点沙,要不要多浇点水?”卓玛笑着摇头,从口袋里掏出苏怀瑾寄的《种植手册》,翻到“土壤适应性”那页:“你看这图,沙土地要掺羊粪,保水;黏土地要掺青稞壳,透气。红景天像娃娃,不能太渴,也不能太涝。”

中午休息时,卓玛坐在田埂上拆快递。是苏怀瑾寄来的包裹,里面有新印的《种植手册》,还有给卓嘎的笔记本,封面印着林芝的雪山。最底下是条雪白的哈达,叠得整整齐齐,带着淡淡的纸香。“卓玛姐,苏医生又寄啥好东西了?”格桑婶凑过来看,哈达角上绣着朵格桑花。

“给我们的。”卓玛把哈达捧在手里,忽然想起该给苏怀瑾报个信。她让扎西帮忙拍了张照片:一群藏民蹲在红景天田里,手里拿着手册,阳光落在他们脸上,笑得眼睛都眯起来。达瓦老汉举着刚挖的红景天,根茎粗得像小拇指;格桑婶怀里抱着烘干的饮片,袋子上印着“林芝基地”;卓嘎也在,穿着校服,手里拿着写满字的笔记本。

照片背面,卓玛让懂藏文的老师写了句话,一笔一划:“谢谢你让红景天活下来,也让我们活下来了——以后我们种的红景天,要像珠峰一样高,像经幡一样飘得远。”她把照片和哈达一起装进信封,又抓了把刚晒好的红景天饮片放进去:“让苏医生也闻闻我们种的药香。”

苏怀瑾收到包裹时,仁济堂的药香正混着桂花甜。她把照片贴在办公室的软木板上,旁边是陆则衍整理的“基地增收数据”:户均年收入从1.2万涨到4.8万,卓嘎这样的孩子,住校率从30%涨到90%,连县里的中学都新修了宿舍楼,红景天基地捐的款。

“瑾姐你看,达瓦老汉家的孙子也上学了。”小棠指着照片里的小男孩,穿着新球鞋,“以前他要帮家里放牦牛,现在基地给老汉安排了看守的活,能挣钱,就不用孩子辍学了。”

苏怀瑾摸着照片里红景天的叶片,忽然想起卓玛在视频里说的:“以前挖野生红景天,总怕挖完了没活路;现在种栽培的,看着苗一天天长,知道明年还有,后年还有,心里就踏实。”她拿起那把红景天饮片,凑近闻了闻,清苦里带着点阳光的暖,像林芝田里的味道。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照片上藏民的笑脸晒得发亮。苏怀瑾忽然觉得,陆则衍整理的那些数字,比任何奖牌都珍贵——药材的传承从来不是把它做成标本锁进柜子,是让它在田里扎根,让种它的人能靠它盖砖房、供孩子上学,让他们说起“红景天”时,眼里有光,心里有底。

这样,红景天才算是真的“传下去了”——不止在药圃里,在账本上,更在那些被它改变的日子里。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ixmao)岐黄手记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