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记录我的青春梦想。
——题记
启程:重寻旧梦的开端
那是一个暮春的清晨,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窗外,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片片细碎的光影。我坐在窗前,望着手中那张已经泛黄的《菏泽市报》通讯员聘书,思绪如潮水般翻涌。
曾经,我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以《菏泽市报》通讯员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追逐着自己的青春梦想。那些在灯下奋笔疾书的夜晚,那些为了一篇报道四处奔波的日子,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菏泽市报》改版升级为《牡丹晚报》,我也在生活的洪流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些梦想似乎也被尘封在了岁月的角落。
但今天,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决定回访《牡丹晚报》,去捡拾那些过去的岁月与梦想,探寻那份属于我的辉煌是否依旧。
我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前往报社的路。一路上,熟悉的街道、建筑在眼前闪过,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想起了第一次走进报社时的紧张与兴奋,想起了和编辑老师们交流时的热烈场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重逢:旧景与新貌的交织
当我站在《牡丹晚报》报社大楼前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这座大楼,相较于过去,显得更加宏伟和现代化了。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门口的招牌醒目而耀眼,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它的变迁与发展。
走进大厅,一切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股浓浓的油墨香,那是报纸特有的味道,仿佛能让人闻到文字的温度;陌生的是大厅里崭新的布局和忙碌的工作人员,他们行色匆匆,脸上带着专注和自信。
我向工作人员表明了来意,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一位年轻的编辑听说我曾经是《菏泽市报》的通讯员后,脸上露出了惊讶和敬佩的神情:“您可是我们的前辈啊,快请进,我们好好聊聊。”
在他的带领下,我走进了编辑部。这里,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编辑们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专注于手中的稿件。我想起了过去,我们用手写稿件,然后再小心翼翼地送到报社,那时候的工作效率远没有现在这么高。
“时代变化太快了,没想到如今的编辑部已经是这般模样。”我感慨道。年轻编辑笑着说:“是啊,这些年报社不断发展,无论是设备还是人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回忆:青春梦想的碎片
在编辑部里,我遇到了几位曾经一起共事过的编辑老师。他们看到我,都热情地围了过来,和我亲切地打招呼。
“哎呀,好久不见了,你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张老师笑着说道。我也笑着回应:“张老师,您也一样,还是那么精神!”
大家坐在一起,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说起了那些为了一篇报道深入基层、采访群众的日子,说起了那些在截稿前熬夜赶稿的夜晚,说起了那些因为稿件被发表而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记得有一次,你为了写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在村里待了好几天,回来的时候整个人都瘦了一圈。”李老师回忆道,“那篇报道写得特别好,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为那些孩子们带来了一些帮助。”
我点点头,那些日子的辛苦仿佛还历历在目:“是啊,当时就想着一定要把孩子们的真实情况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
我们还说起了《菏泽市报》改版为《牡丹晚报》的那段历史。“那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报社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老师说道,“改版后,我们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了,读者群体也更加广泛了。”
听着大家的讲述,我心中不禁对报社这些年的发展感到由衷的敬佩。它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成长、壮大。
探寻:草根的执着与疯狂
在与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也分享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我告诉他们,离开报社后,我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做过很多工作,但心中对文字的热爱从未熄灭。我依然会在闲暇时写一些文章,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草根,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培训,只是凭着对文字的热爱在坚持。”我有些感慨地说道,“但正是这份执着和疯狂,让我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来。”
编辑老师们听了我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其实,新闻事业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有热情、有执着精神的人。”张老师说道,“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心中有对新闻的热爱,就能够写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他们还鼓励我重新拿起笔,回到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来。“现在的媒体环境更加多元化了,有很多平台可以让你展示自己的才华。”李老师说道,“我们《牡丹晚报》也一直在寻找优秀的作者,希望你能再次成为我们的一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