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屈指,在实验室的门上轻叩两声。门开处,李老师那张严肃的脸探了出来。
周五下午正课很少,未分班的原因导致这周周五的化学课是地理课。
班会的后半段基本是自习,夏禹终于抽出身来找李老师做实验。
“嗯?年级第一来了”?李老师推了推鼻梁上厚重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夏禹。
却没从这声调侃中感受到多少幽默感。
夏禹微微欠身,姿态从容得体:“李老师中午好”。
“耽误你一下午的课程,没事吧”?李老师侧身让开通道,实验室特有的、混合着试剂和金属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你来实验室搭把手,我这有个新想法,需要个脑子清楚的”。
夏禹步入实验室,目光迅速扫过环境。通风橱嗡嗡低鸣,几台仪器闪烁着待机的幽光,中央实验台上摆放着几组已经清洗干净的玻璃器皿和几个贴着标签的试剂瓶,显然李老师已经做了初步准备。
“能帮上李老师的忙自然最好”。夏禹笑了笑。他脱下校服外套,熟练地挂在门后的挂钩上,小心地收好腕间的梧桐叶手链。
“做的不好我可是会骂的”。李老师嘴上不客气,但嘴角细微的弧度泄露了她的受用。她走到实验台前,拿起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实验方案,“喏,先看看这个。我想验证一下不同催化条件下,金属铂对那个氧化还原体系的效率影响。数据模型推演的结果有点意思,但实验室重现是关键”。
夏禹接过方案,快速而专注地浏览起来。
遗憾地是反应式之类的自己根本看不懂,自己也不是这个方向的学生,不过不妨碍自己去理解方案步骤。
本质上是个通过实验现象反推原因的过程,夏禹思考半晌。
“李老师我们从光谱仪开始”?
夏禹眼神沉静。
李老师点点头,开始调试光谱仪,心里暗自点头——这小子脑子转得快,抓重点的能力一流。
自己和老陈的关系不错,老陈对于这个年轻人倒是赞不绝口,觉得有点意思,干脆叫过来看看是不是他平日里说的那般。
心思活络,办事沉稳。
“但是..这个饱和恒压条件我有点没看明白”,夏禹蹙眉,“为什么不一开始设计一个预脱氧的反应腔,在氮气的惰性氛围下用真空三通和橡胶塞完成初期反应后,立刻转移到主反应不行吗”?
李老师调试仪器的手顿住了,猛地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
“说的有道理..”李老师兴奋地搓了搓手,像是找到了知音,“来来来,搭把手,我们先按你这个思路试试搭建简易预脱氧装置!那边柜子里有真空三通和橡胶塞...”
两人立刻投入工作。夏禹对某些仪器虽显生疏,但观察着李老师的动作,很快便能上手。
“小心点,这个是浓硝酸”。李老师递过一个棕色试剂瓶。
“明白”,夏禹稳稳接过,沿着玻璃棒缓缓注入预处理的溶液中。
李老师在一旁看着,心底再次感慨:这心理素质和对细节的把控,真是天生的科研苗子。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得飞快。当预脱氧装置初步搭建完成,并成功进行了几次惰性氛围下的模拟操作后,李老师满意地直起腰,捶了捶后背。
“成了,基础框架有了,剩下的细化和正式实验下周继续”,她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已经放学,“效率不错,比我想的快”。
夏禹也松了口气,开始有条不紊地清理台面,将用过的器皿分类浸泡。
“怎么样,夏禹”?李老师靠在实验台边,抱着保温杯喝了一口,“一下午泡在实验室里,比在教室听讲有意思吧”?
夏禹将最后一个烧杯放进水槽,用毛巾擦干手,转过身:“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成就感。纸上得来终觉浅,亲手搭建和验证的过程,让那些理论和公式都活了起来。谢谢李老师给我这个机会”。
“少拍马屁”,李老师嘴上这么说,眼里的笑意却藏不住,“不过你确实是个好帮手。悟性高,手也稳,关键是不浮躁”。
她顿了顿,像是随意提起,“对了,下周三这个通风橱操作台,给你留好了。这个催化体系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够你忙活的”。
这几乎是一个正式的“课题组准入许可”了。夏禹心中微动,面上依旧平静谦和:“好的,李老师,我一定准时到,不过我下周五就要回淮州...”
“嗯”?李老师眉头微蹙,脑中迅速估算着实验进度——夏禹对实验流程已有心得,更难得的是能敏锐发现问题优化方案,再找一个这样合适的学生谈何容易。
她抬眼,目光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帮你申请一个名额,京淮往来的费用课题组报销。当然,寒假前这段时间,你得断断续续跟着我把实验做完”。
夏禹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那平日的课程...”
“我会提前通知你具体时间安排,下周五前会跟你确认清楚”。李老师抿了口水,放下保温杯,挥挥手,“行了,收拾完赶紧回去吧,别让你那小女朋友等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