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都护府的铸钱工坊内,热浪滚滚,火光冲天,仿佛一座人间炼狱。巨大的火炉中,熊熊烈焰疯狂地舔舐着炉壁,发出 “呼呼” 的咆哮声,将整个工坊染成一片炽热的红色。李铮,这位在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中书令,此刻全然没了往日的威严官态。他身材高大挺拔,身形在工坊的热浪中显得格外硬朗。宽阔的肩膀仿佛能扛起千钧重担,给人一种可靠而坚毅的感觉。脸庞轮廓分明,犹如刀刻斧凿一般,高挺的鼻梁下,是一张线条坚毅的嘴唇,此刻因专注而微微抿起。浓眉之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工匠们的一举一动,透露出他对任务的执着与认真。
他身着一袭沾满灰尘的粗布麻衣,麻衣虽质朴简陋,却被他穿出了别样的气质。那衣物紧紧贴在他汗湿的身上,勾勒出他结实的身形,彰显出他为了完成任务,毫不介意艰苦环境的务实作风。他在工坊中穿梭自如,脚步沉稳有力,每一步都踏得坚实,仿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铮心中清楚,此次任务至关重要,不仅关乎武周的财政,更可能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布局。他看着工匠们奋力拉动风箱,使炉火愈发旺盛;又看着他们手持长钳,小心翼翼地将沉重的吐蕃金佛缓缓送入火炉。那尊曾在吐蕃被奉为神明的金佛,在高温下渐渐失去了往昔的庄严,金色的金属开始融化,如金色的溪流般,缓缓流入特制的钱模。这些看似普通的钱模,实则暗藏玄机,是李铮与工匠们经过反复研究、精心设计而成。李铮心中满是期待,他隐隐觉得,这些钱模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陆续出炉。李铮亲自上前,双手微微颤抖着,将百枚崭新的开元通宝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在一张巨大的石板之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期待,每放置一枚铜钱,都仿佛在完成一项关乎国运的神圣使命。终于,当最后一枚铜钱落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看似毫无关联的铜钱,竟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拼出了疏勒河流域的矿藏分布。那清晰的线条,标注着山脉、河流以及隐藏在地下的丰富矿产,宛如一幅神秘的藏宝图。
李铮看着眼前的图案,心脏剧烈跳动,激动得几乎无法呼吸。他心想,这一发现对于武周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有了这疏勒河流域的矿藏分布,武周便能更好地掌控资源,增强国力,在与吐蕃的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他赶忙叫来信使,飞速写下一封密信,将此事详细记录,飞书传至洛阳。信使接过信件,翻身上马,扬起一路尘土,朝着洛阳疾驰而去。李铮望着信使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一重要消息能尽快送达陛下手中。
武曌在洛阳宫中,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目光深邃。当她收到李铮的飞书时,迅速展开阅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她深知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然而,如何利用好这一契机,震慑心怀不轨之人,同时稳固武周的统治,成了她亟待思考的问题。她召集众臣商议,在听取了中书令兼前太医令林羽的建议后,心中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在丝绸之路要冲树立 “天枢穑柱”。她想着,借助丝绸之路的繁华,将七姓十家与吐蕃之间那些见不得光的粮帛交易记录公之于众,既能以正视听,又能震慑那些妄图勾结外敌的势力,稳固武周的根基。
立柱当日,丝绸之路要冲仿若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热闹非凡,场面盛大到令人惊叹。通往树立 “天枢穑柱” 的道路早已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似潮水般涌动,一眼望不到尽头。道路两旁的店铺纷纷挂起了鲜艳的彩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也在为这一盛事欢呼喝彩。
百姓们听闻消息,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观。他们或扶老携幼,老者们拄着拐杖,在儿孙的搀扶下,眼神中满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中暗自猜测着这 “天枢穑柱” 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鸟,在人群中嬉笑穿梭,满心期待着能看到有趣的景象;还有许多结伴而行的年轻人,他们一边兴奋地交谈着,一边加快脚步,生怕错过任何精彩的瞬间,心中对即将看到的场景充满了憧憬。人群中,各种口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嘈杂而又充满生机的声浪。
巨大的 “天枢穑柱”,由洁白的大理石雕刻而成,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工匠们围绕着石柱忙碌着,他们齐心协力,拉动着粗壮的绳索,将 “天枢穑柱” 缓缓竖起。每一次用力,都伴随着众人整齐的号子声,那声音雄浑有力,响彻云霄。随着石柱的逐渐升高,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声,人们纷纷仰起头,目光紧紧锁定在那缓缓升起的石柱上,眼中满是震撼与敬畏,心中对这宏伟的石柱充满了赞叹。
柱身之上,阴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详细记录着七姓十家与吐蕃暗中勾结的粮帛交易详情。一些识字的百姓,凑近石柱,逐字逐句地阅读着,脸上的表情从好奇逐渐转为愤怒,他们小声地与身旁的人议论着,心中对那些见不得光的交易充满了唾弃;而不识字的百姓,则焦急地向周围的人询问着柱上的内容,当得知真相后,也纷纷摇头叹息,对这种背叛国家的行为表示不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