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王李显坐在车驾之内,神情略显憔悴,脸上带着几分旅途的疲惫,可那双眼眸中却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他身形微微前倾,双手不自觉地握紧座椅的扶手,透过车窗缝隙,紧张地张望着京城的街道。一路上的颠簸并未消磨他对未来的憧憬,反而让他对即将面临的朝堂局势更加期待。此刻的他,身着一袭朴素却不失庄重的锦袍,虽历经磨难,但身上那份皇家的威严依旧隐隐散发。他深知此番回京,朝堂局势波谲云诡,自己的命运与武周的未来紧密相连。而在这复杂的局势背后,他心中还有一份对兄弟李旦的牵挂。当车驾缓缓驶入京城,李显的目光不自觉地望向皇嗣府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温情,喃喃自语道:“旦弟,多年未见,不知你如今可好。”
车驾抵达府邸后,李显稍作休整,便迫不及待地命人准备了一份薄礼,打算前往皇嗣府探望李旦。他深知此时朝堂局势敏感,此次会面需格外小心谨慎。夜幕降临,李显乔装打扮,带着两名贴身侍卫,趁着月色,悄悄出了府邸,朝着皇嗣府走去。
与此同时,皇嗣李旦在府中亦是心事重重。他身着素色长袍,长发束于脑后,面容清瘦,神色间透着忧虑。李旦踱步至书房,在书桌前缓缓坐下,修长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宣纸,随后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他微微皱眉,目光专注而坚定,开始书写上书武曌的折子。“陛下,臣自感身体抱恙,难以履职。今庐陵王李显归来,其德才兼备,更具正统之身,实乃储君之不二人选。臣恳请陛下立李显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保朝堂之稳。” 李旦的字迹工整而有力,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兄弟的情谊。书写过程中,他不时停下笔,微微抬头,眼神望向远方,脑海中浮现出与李显相处的过往。那些年少时一同玩耍的画面、患难与共的日子,一一在眼前闪过。李旦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轻声说道:“显兄,愿你此番归来,能为朝堂带来新的生机,我自当全力助你。”
正想着,管家匆匆走进书房,在李旦耳边低语几句。李旦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急忙起身,快步朝府门走去。
在皇嗣府的偏厅中,李显和李旦终于相见。两人目光交汇的瞬间,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显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李旦的双手,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旦弟,多年不见,你清瘦了许多。” 李旦眼眶微红,回握住李显的手,说道:“显兄,一路奔波,辛苦了。你能回来,真是太好了。” 两人相视而笑,往昔的情谊在这一笑间尽显无遗。
他们在偏厅中坐下,侍卫们守在门外,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李显环顾四周,感慨道:“旦弟,这皇嗣府,还是老样子。” 李旦微微点头,说道:“是啊,可这朝堂,却已历经诸多变故。显兄,你此番回来,朝堂局势复杂,你要多加小心。” 李显神色凝重地点点头,说道:“我明白,这些年在外地,我也听闻了朝堂之事。旦弟,你这些年身处朝堂漩涡,想必也不容易。” 李旦苦笑着摇摇头,说道:“为了朝堂安稳,为了李唐宗室,再难又何妨。显兄,我已决定上书陛下,将储位让与你。你乃正统,又有大臣支持,定能带领朝堂走向正轨。”
李显听闻,心中感动不已,他紧紧握着李旦的手,说道:“旦弟,你的心意我领了。可这储位,本就不该让你一人承担如此压力。我们兄弟二人,当共同为朝堂出力。” 李旦看着李显,坚定地说:“显兄,莫要推辞。我心意已决,只有你成为太子,才能平息朝堂纷争,保我李唐宗室。” 两人又低声交谈了许久,分享着这些年的经历,互相倾诉着对朝堂局势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直到夜深,李显才起身告辞。两人在府门口依依惜别,李显再次紧紧拥抱李旦,说道:“旦弟,你我兄弟,日后定能携手共进。” 李旦用力地点点头,目送李显离去。待李显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李旦才转身回府,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也更加坚定了上书让储的决心。
折子呈递到武曌手中时,武曌正坐在龙椅上,思索着立储之事的诸多利弊。看到李旦的折子,武曌先是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她对李旦再熟悉不过,李旦向来行事低调,为人谦逊,多次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退让之态,此次上书相让储位,倒也符合他的性格。武曌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欣慰,李旦这般顾全大局,着实难得。
但转瞬之间,武曌的眉头又紧紧皱起。她深知立储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立李显为太子,从民心所向来看,李唐正统深入人心,百姓们对李唐仍存有眷恋之情,立李显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民心,稳固武周统治的根基。从朝堂局势而言,支持李显的大臣不在少数,狄仁杰等一众忠良之臣,皆力挺李显,若立李显,能凝聚这部分大臣的力量,朝堂或许能重归平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