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之死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朝堂之上又因立储之事陷入了新一轮的纷争,气氛愈发紧张,宛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沉闷。立储,这一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大事,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悄然拉开帷幕。
武承嗣,一直以来对皇位觊觎已久,自认为身为武氏宗族,理应继承武曌的皇位,延续武周的统治。在他心中,李唐宗室已在武周的打压下元气大伤,武氏子弟才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
在朝堂之上,武承嗣总是积极表现,每当有议题讨论,他都试图掌控话语权。他精心准备了许多关于武氏政权优越性的奏疏,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大肆宣扬武氏取代李唐乃顺应天命,强调武氏子弟对武周政权的忠诚不二,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武曌的决策以及其他大臣的看法。例如,在一次朝会上,他手持精心撰写的奏疏,高声说道:“陛下,自我武周建立以来,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这皆因我武氏一族秉承天意,治理有方。如今立储之事至关重要,唯有武氏子弟继承大统,方能保我武周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他的声音洪亮,在朝堂上回荡,试图以气势压倒众人。
私下里,武承嗣更是四处奔走,拉拢人心。他频繁地出入各位大臣的府邸,带着丰厚的礼品,与大臣们套近乎。对于那些位高权重、在朝堂上有影响力的大臣,他更是格外用心。他会在深夜秘密拜访,与大臣们闭门长谈,分析朝堂局势,暗示若自己成为皇太侄,必将对他们予以重用,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对于一些寒门出身、渴望在朝堂上崭露头角的大臣,武承嗣则以提携为诱饵,承诺会在武曌面前为他们美言,助他们平步青云。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在朝堂上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小团体,成员们在朝会上相互呼应,为他争夺皇太侄之位摇旗呐喊。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武承嗣还暗中指使亲信在民间散布舆论。他们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等场所,宣扬武承嗣的贤能与威望,声称他是武周未来的希望,只有他才能带领武周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这些舆论通过百姓之口,逐渐传播开来,试图营造一种武承嗣成为皇太侄乃众望所归的假象。
如今,随着周兴这一助力的倒台,他愈发急切地想要在立储之事上取得进展。武承嗣频繁地出入武三思的府邸,两人闭门密谈,商讨着如何在这场立储之争中占据上风。“三思,如今朝堂局势微妙,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争取早日让陛下下定决心立我为皇太侄。这周兴一死,我们的计划受到了些许影响,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成事。” 武承嗣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地说道。武三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堂兄所言极是,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在陛下耳边吹风,强调武氏血脉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打压那些支持李唐宗室子弟的大臣,让他们不敢再为李显等人发声。”
然而,武承嗣与武三思之间,虽表面上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谋划,实则也暗藏着竞争。武三思同样对皇位有着自己的野心,他深知武承嗣在武曌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但自己也绝非毫无机会。在私下里,武三思也在暗自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人脉,拉拢了一些对武承嗣不满的大臣,试图形成一股制衡武承嗣的力量。“哼,武承嗣以为自己稳操胜券,却不知我也并非吃素的。这皇位,究竟花落谁家,还未可知。” 武三思在自己的书房中,一边把玩着手中的玉佩,一边喃喃自语道。
与此同时,皇嗣李旦虽身处朝堂的漩涡之中,却表现得颇为低调。他深知武曌对权力的掌控欲极强,也明白自己所处的境地艰难。李旦虽为李唐宗室子弟,但在武周政权下,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时常闭门不出,潜心钻研书法绘画,试图以此来打消武曌对自己的疑虑。然而,李旦的心中,并非对皇位毫无想法。他暗中与一些忠诚于李唐的大臣保持着联系,等待着时机。“如今朝堂之上,武氏子弟争权夺利,陛下对我也心存戒备。我唯有忍耐,等待那一线生机,复兴李唐。” 李旦在深夜,对着祖宗的牌位,轻声说道。
而众大臣们,对于立储之事,态度各不相同,行动也各有差异。以狄仁杰为首的一众大臣,坚决支持庐陵王李显。狄仁杰平日里总是一脸严肃,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睿智。他深知李显乃李唐正统,且为人宽厚,若能继承皇位,定能让国家重回正轨,恢复李唐的荣光。狄仁杰多次上书武曌,言辞恳切。在一次上书中,他挥毫泼墨,写道:“陛下,自古以来,子承父业乃天经地义。庐陵王李显,仁孝宽厚,且为陛下亲子。立李显为太子,既能顺应民心,又能维护朝堂的稳定。望陛下三思。” 他的书法笔锋刚劲有力,如同他的态度一般坚决。其他支持李显的大臣们也纷纷附和,他们在朝堂下相互联络,交流看法,共同商讨如何推动李显成为太子。在朝会上,他们只要有机会,便会站出来为李显说话,言辞间充满了对李显的赞誉和对李唐正统的坚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